赢博体育今天节约一滴水,留给后人一滴血 没有地球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,一起动手 保护环境,从我做起 促绿色消费,做绿色选民 追求绿色时尚,拥抱绿色生活 把消费限制在生态圈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让经济发展的浪潮进入绿色的河道 把绿色带进21世纪 心动不如行动,去怨不如去干 我是环保一员 地球是我们从后代手中借来的 破坏环境,祸及千古,保护环境,功盖千秋 与自然重建和谐,与地球重修旧好 有限的资源,无限的循环 垃圾混置是垃圾,垃圾分类是资源 垃圾回收,保护地球,举手之劳,参与环保 拣回垃圾分类老传统,倡导绿色文明新时尚 不要旁观,请加入行动者的行列 人类若不能与其他物种共存,便不能与这个星球共存 保护环境,保存希望 用行动护卫家园,用热血浇灌地球 环保不分民族,生态没有国界 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——地球,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民
1月27日,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,如果再不加以整治, 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,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,很可能会 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.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,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,在 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.5%以上.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 非常良好的情况下,在中国,根据上海的经验,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 境,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%以上.而在过去20年里,中国每年在 环保方面的投入,在90年代上半期是0.5%,最近几年也只有1%多一 点.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,投入大,对GDP贡献小,因此,一 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,也被挪作他用.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:再不治理,未来无法保障;真要治理, 则需大规模投入,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. 有人算过,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,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 20 元产值,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,至少得花几百亿元,这是全云南省 一年的财政收入.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,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. 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,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 投入3000亿元.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,不仅花费是个 可怕的数字,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.
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,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:大批企业 的破产倒闭,大量人员失业,企业成本大幅提高,国内物价指数迅速 地突破两位数.因此,无论是宏观成本,还是微观成本,实际上都无 法承受.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,国 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: 首先,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,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. 一些高能耗,重污染的小冶炼,小铁合金,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 目,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. 其次,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,片面强调简化审批,限期办理相 关手续.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,只要来投资就批准,个别 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,先上车,后买 票等违法现象. 再次,环评质量亟待提高.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,不敢以客 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,评价结论含糊,模棱两可,将项目的环 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,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, 编造,伪造数据,或者隐瞒事实,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, 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,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 正性. 最后,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.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 制度是政府主导型,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, 显然力不从心. 其实,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.
2005年,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,30个总投资达1179 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,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 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.理由是,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, 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.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.早在上世纪90年 代,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.如淮河流域.在上世纪90年代五 类水质就占到了80%,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. 1995年,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. 据中科院测算,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 总值的15%,这意味着一边是9%的经济增长,一边是15%的损失 率.环境问题,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,已成为吞噬经 济成果的恶魔. 目前,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.4万多平方公里;全国18个省区 的471个县,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, 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. 七大江河水系中,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%.全国668 座城市,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.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 的.如浙江省宁波市,地处甬江,姚江,奉化江三江交汇口,却因 水质污染,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,将乡村河道里 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.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,需耗水330立方米,并产生230立方 米污水;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.8万吨废水.还有大量的生 活污水.其中80%以上未经处理,就直接排放进河道,要不了10年, 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.
全国1/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,有1/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. 经济发达的浙江省,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%.酸雨发生的频Baidu Nhomakorabea,上 海达11%,江苏大概为12%.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,如宜宾, 怀化,绍兴,遵义,宁波,温州等,酸雨频率超过了90%. 在中国,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 ~1400万吨.而2003年,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.7万吨,比 2002年增长12%,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.7%.按照目前的经济发 展速度.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,到2020年,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 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,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 以上,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.
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,在过去20年里,国内制造业在 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,降低成本的情况下,只能朝两个方面挖 潜:一是工资,二是环保.最简单的事,例如水泥生产,要达到起码的 环保要求,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,占水泥出厂价的5%.纺织业每 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,如要处理,则每吨需花费1.2~1.8元. 提高生产成本5%.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.因 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: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:或是建立以 后就当摆设,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,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, 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.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,这5%的成本. 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,生与死.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——守法成本高,执法成本高,违法 成本低,也助长了这种倾向.通常的情况是,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 法偷排事件,需耗费50万元,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,则只 50 有区区5万元,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.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,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,最 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.区区20万元罚款,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 目来说,简直是九牛一毛.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? 因此《环保法》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.
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,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,市 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.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 先行国家那样,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.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,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,再治理污染的 道路,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.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,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 规律: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,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 步高速增长的时期,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: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, 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,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.污染水平在到 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,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 到环境容量之下,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,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 就是这一规律. 毫无疑问,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.因为中国的人 口太多,国家太大,无法像芬兰那样,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 下,借助于全球化分工,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. 上世纪90年代末,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,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,坐着 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.而令笔者吃惊的是,造 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.在中国,即使不发 展工业,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,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 忍的地步,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,也需要大笔投资,需要有经济基 础.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,任重道远,需要依法办事,制止恶性环保事 件的发生,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.